当前位置: 首页 >  植物人能活多久

植物人能活多久

  • 2024-05-19 16:17:18

卢世谟:河州八景之大八景

河州,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嵌接地带,积石山、太子山等雪峰耸立西南,犹如翡翠屏障,洮河、黄河及湟水环绕东北,恰似霓裳彩带。境内山峦起伏,河谷纵横,既有高山苍岭之雄奇,又有大河巨涛之壮美,亦有浓荫流泉之幽静,古刹庙观之神秀。故而河州形胜历来为人称道,有所谓犄角河西,肘腋陇右,山川盘郁,物华天宝之说,亦有西峙积石,南盘雪岭,古迹星布,景色宜人之论。自明代以来,仕家工商,文人雅士各称其美,争排名景,先后有八景、十景、十二景之说。黄陶庵修撰的《续修导河县志》将“河州八景”定为“积石神功”“古观仙踪”“白塔晨钟”“老松参天”“长桥卧波”“丹凤晚霞”“露骨积雪”,我州文学美术、书法专家撰写文章、绘画山水、刻石制印均以此为本。其实河州景观甚多,各具特色,上述八景包含不足,未能尽如人意。

综其古今诸说,则可分为河州大八景和小八景。所谓河州小八景,是指河州城附近信步可达的景点:“古观仙踪”(亦称古观晴云)、“白塔晨钟”(亦称北寺晚钟)、“长虹卧波”(亦称大夏秋声)、“老松参天”“镇阳晴和”、“万顷麦浪”、“冽泉济署”、“丹凤晚霞”(亦称高岗栖凤、凤山夕照)。此外,还有若干小八景,诸如“宁河八景””罗川八景”等等。因有如此之多的八景称谓,常使人迷惑不清,即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刊印的《续修导河县志》中论及河州八景时也大小景观并列,致使从说纷纭,争论不已。如按河州大小景分而论之,则眉清目楚,不易混淆,既能领略河州城区主要景点,又能综观全州山川主要景观,这对城镇建设和旅游开发不无裨益。

河州大八景乃是“积石神功”(亦称导河积石、积石奔流),“露骨积雪”(亦称雪山新霁、青山翠玉、雪山映月),“松岩叠翠”(亦称须弥翠色),“土门带险”,“茅陇飞瀑”,“高岗凤楼”,“泄湖雷鸣”(亦称泄湖春涨),“悬壶滴漏”(亦称瀑布滴珠)。此外,在所谓“河州十二景”中还有“炳灵古渡”,“白马灵雨”,“肉身古佛”等景点。由于区划建置的变动,许多景点未经开发,加之古代官宦文人涉足有限,上述景点缺少像“莲峰欢歌”,“五山奇景”等深山景点,更无新近建设的“高峡平湖”,“巨龙喷云”等壮观景点。

积 石 神 功

——河州大八景之一

积石神功。又称“导河积石”,“积石奔流”“积石锁阴”,位于积石山县大河家乡。黄河经过第一、二曲之后冲入险峻幽深的积石峡(又称孟达峡),再度进入甘肃地界。我国地理古籍《禹贡》等名著皆述及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近代以前,人们都认为积石山谷是黄河的源头,朝廷多次派人考察,故有大禹导河的许多传说。积石峡西口曾有一块高八尺,宽七尺,长一丈的巨石,相传大禹导河时曾憩息其上,坐痕至犹存,故称其为“禹王石”。峡中险峻陡峭的千仞石壁被称也是大禹率民开凿的痕迹。峡东积石关曾有建筑巍峨的禹王庙,历代许多仕人名士到此考察并凭吊大禹。

明朝克复河州后,沿太子山积石山一带设立“二十四关”,积石关被称为第一关,曾有边墙和关门,被称为“积石锁阴”。积石关曾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发生过无数次狼烟峰火。明朝在此设立茶马司,与青藏高原的吐蕃等民族以茶易马。

积石关西部是青海省撒拉族聚居区,而积石关内是甘肃的保安族聚居区,所以关内外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积石关西南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处美丽的高山湖泊,叫“孟达天池”(河州志称显圣池),动植物品类繁多,湖光山色奇美异秀,被人们称之为:“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

积石关是一部历史巨著,有读不完的故事:积石关是一幅山水巨画,有看不尽的雄奇风韵,历代文人雅士游览此地后留下了数百篇自然、历史、情感五彩交织的诗篇:“地险天成第一关,岿然积石出群山;登临慨想神入泽,不尽东流日夜潺。”“双峡中分天际开,黄河拥雪排空来:奔流直下五千里,怒涛终古轰春雷。”“天山黄河天际周,凿山原有此山头:两岸丹峭千寻壁,一带横看万里流。”“神禹疏河事已休,穷崖奇迹至今留;山形西控三千里,水势东流几万秋。”这诵不尽的美言妙句至今熠熠闪光,被人广泛引用。眼下“积石神功以她原始质朴的神色期盼等待着今人和后人巧妙合理地开发。

土 门 带 险

­­­——河州大八景之二

土门关位于临夏县马集镇关滩村南,是河州二十四关之一,兰郎公路穿越此关,大夏河水经此流入临夏。土门关是四川西北部和青海南部通往兰州的重要隘口,也是兰州、临夏等地通往甘南和四川西南部的主要孔道。土门关两山峻绝,对岸相峙是二十四关中规模最大,交通流量最巨的一关。

积石山尾峰和太子山起峰隔河耸立相望,峡窄谷深,形势险要。河两岸依山临水,筑有坚固的边墙;边墙从两边山上逶迤倾下,于河流断处乃吻合。关门设在大夏河西岸坡根,明清时期曾建有二层碉楼的关门,成为汉藏地界标志。清初在此设有茶马交易场所,派塘丁把守,关门早开晚闭,和通战阻,严查过往人员。土门关两边的山梁均设有烽候和石栅。由于此地山高水急,边墙雄峙,形势险要,扼控咽喉,古人将它列入为河州一景,名曰:“土门带险”。

明嘉靖通判刘承学的《风林八景》中写道:“西鄙联峰不尽山,险中第一土门关;潜龙水涧真难越,碍雁石峰不可攀;二十三关刚作翼,百千万虐岂容奸;奇花异木犹堪赏,若个先登誓不还。”层峦叠嶂,危峡险谷;深涌峻峰,群关作翼,众寇难犯,花木飘香,睹此为快。可以说形象概括了土门关特色。

土门关外的大夏河谷碧波奔流,青山葱郁,野花遍地,山雀欢叫,一派秀丽风光;土门关内是临夏县境内的村庄树木,田野阡陌,历代知书达文者对此均有情景交融的精彩描绘。

一九三八年七月,我国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和他的助手王树民考察西北路过大夏河谷,后在日记中写道:“今日行六十里,一路风物更美,山之峭,水之湍,林之茂,都当入甲等”,“入关以后,平川绿野,列树长沟,颇有北平乡间气象”。在当时的大夏河上还可见闻木筏飘流,水手高歌的美景妙音。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几年中,临夏职工在夏季常到土门关外的小河、晒经滩、太阳沟等风光优美处远足旅游。

自本世纪五十年以来,沿途林线后退,路旁繁茂的花木被砍伐殆尽,自然景色已远不如前,然而解放后,修通兰郎公路,平宽的大道代替了昔日的石砭栈道和羊肠小道,飞驰的各色汽车取代了过去的马帮牛队,可以说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当今,土门边墙遗迹依稀可见,关楼虽然消失无踪,关门外界村明显矗立。

如今欲睹“土门带险”风光,只要乘上往来于临夏、甘南的班车留心注目,即可见其全貌,倘若你有专车、轻骑,就会称心地达到详察细赏,尽情旅游之衷。

露 骨 积 雪

——河州大八景之三

此景又称“青山翠玉”、“雪山映月”、“雪山新霁”,是指临夏、和政、夏河三县交界之地的太子山主峰(海拔4336米)景观。太子山又称太峙山,绵延百里,是临夏州西南的天然屏障;从高空俯瞰,恰似一条飘逸柔美的翡翠色彩带。其主峰脚下就是“河州二十四关”之一的槐树关。这是临夏通往甘南的又一隘口。

太子山主峰由花岗岩等数种岩石构成, 是地质第四纪冰川运动造就的产物。其上岩石多呈白色,耸入云霄,熠熠升生辉,因其不着植被,山骨裸露,故又称其“露骨山”,又因其终年积雪此景名“露骨积雪”。其实,它的山色随着春夏秋冬温热凉寒,随着每日朝露暮霭,晨去午雨不断变化着霞红、粉白、青绿、苍黛等色彩。它的脚下岗峦起伏逶迤,树木苍翠,泉水铮琮,百鸟和鸣。故而这群山青葱中矗立的终年白雪皑皑的太子山主峰,就不能不使人称其为“青山翠玉”。

清代康熙时河州知州徐原本、王全臣在公忙之余,于河州镇边楼等高处邀集仕宦文人举行笔会,或限题或限韵,临场挥笔赋诗,专题描写太子山景色。徐原本写道:“岚影蟾光争蛟洁,碧天秋水更参差。”王全臣家兄余臣写道“积雪如银熔大冶,列峰似戟插丹梯。”宦游诗人涂志勇亦雅兴不浅:“雪月争辉分外奇,况逢秋夜更相宜;月光晴处山为补,山色明时月自疑。”自明以来诗人对此景吟咏不绝,至清代时更有许多佳作问世,其中本邑进士邓隆关于“奇境晃临负海上,绿波涌出水晶山”的诗句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可谓上乘大作。

太子山雪峰峻奇,山麓秀美,而出自山腰、流入峡谷的流泉奔溪清沏晶莹, 是娃娃鱼玩乐繁衍的小乐园。槐树关河潺潺涓涓投入大夏河怀抱,沿途步步芳草,处处绿树。盛夏时节旅游其林家河滩、大沟门、夹滩、东沟、盘坡者络绎不绝,游思成篇者也不乏其人。不论白领蓝领阶层的公民看惯了闹市的喧嚣烦乱,蓦然闯进这清凉世界,顿觉一派清爽,,旷怡恬淡之感不由从灵内上升起,相对于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氛围,伴斯山、赏斯水,眼前立即展现出一种高格调,显示出一种大境界。心有慧智的人可以从这梵天净土荒野蜃气中获得超越尘俗的安宁静谧,可从这自然造化的奥妙中得到种种启迪,藉以解读命运,参悟人生。

近百年来,由于糊涂顽固的伐木者和狩猎者们对太子山繁茂林木和众多的动物不断砍伐围剿,遂使虎、豹、麝、羚牛、岩羊、野猪等动物已经绝迹,只剩下这寂静孤独的青山翠玉,然而,它仍不失为一大美景。

茅 陇 飞 瀑

——河州大八景之四

洮河,这雪山的儿子,载着雪域阳刚之魂,沿途采撷松柏山花的芳香,在草原牧歌的伴和下,蜿蜿蜒蜒穿过一条条高山峡谷,从甘南草原奔向农区。在渭源和康乐交界的九甸峡一个大拐弯,浩浩荡荡朝东北而行,沿着临洮、康乐、东乡三县的边界奔腾到刘家峡水库腰间投入黄河的怀抱。挈儿抱女的黄河母亲又在此携带上它,波澜壮阔地越过中国北方广茅的原野奔向浩瀚无垠的大海。

洮河是上游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洮、黄汇合处峡谷幽深,风光奇秀。昔日刘家峡尚未建坝蓄水的年代,洮河经过叭咪山下的茅陇峡后,从高处直泻黄河巨流,由于天然的落差,形成峡谷瀑布,势若山倾,声若雷鸣,可谓壮观,所以“茅陇飞瀑”就自然成为河州的一大景观。明嘉靖年间诗人描写:“茅陇诸峰隘不平,两河交处若雷鸣;南来绿水从天注,东下黄流匝地惊。昼夜无端惟瀑布,清浑到底亦分明;中流砥柱无人见,好放渔舟自在行。”

明清时代此处的黄河水是浑浊的,而洮河水流到这里仍是清澈的。然而,自从刘家峡水库建成后,峡中黄河水因水库沉淀而变得清碧,而洮河水因挟带大量泥沙是变得浑浊了。宇宙洪荒,苍桑巨变,河水孰清孰浑,竟也彻底颠倒过来了。

现在,人们乘游船从刘家峡大坝启程游览峻峭幽深的刘家峡水库时。船行一二里即可在左方看到洮河口。虽然由于峡中水位升高,再也看不到瀑布了,可是风光却更加优美。你若想游览叭咪山风景时正好可溯洮河而上。这两河汇流、双峰交接之处的风光自然引得许多游客诗兴大发,已经产生了数不清的诗文。一九七一年我国近现代大文豪郭沫若考察此处时赋就一篇《满江红》词中写道:“绿水库,高大坝,龙门吊,千钧闸,看奔腾泻水何殊万马。一艇飞驰过洮口,千岩壁立疑巫峡。”一生遍览各地名胜的文坛巨擘如此钟情,何况那许许多多初见高峡平湖、洮黄汇流的人呢?明代刘承学在当时那么荒凉的情景下竟写出那么动人的诗篇,如果他能看到今日之壮丽景象,不知何等惊讶,何等感慨!

高 岗 凤 楼

——河州大八景之五

此景又称“赤岗凤楼”,景点所指说法不一,笔者认为永靖县罗家洞最扣景题。罗家洞位于永靖县刘家峡镇黄河南岸雾宿山赤崖,是一处开凿于高峡绝壁的佛窟,由藏传佛教僧人主持,山下黄河环抱的一块开阔地叫罗家川。黄河从此折向西流,并在雾宿山下形成一个太极图状的回旋,故罗家川又称“太极川”,川里有村叫太极村。

关于罗家洞,地方史籍多有记载,其中宣统《河州志》载述:“绝壁有洞,殿阁飞空,下有僧院三十余所,枣树数千株,番族往来瞻拜不绝”。罗家洞寺院屡经战乱兵燹,数毁数修。最近的一次毁坏在1958年。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之后,信众具愿,逐处修复。规模虽远不如从前,然亦可以说初具原型。罗家洞所处的这座赤峰通体呈赭红色。唯峰顶有白土层覆盖。壁立千仞,犹如斧削,重建者们化缘集资、自愿服役,在陡峭的石壁上劈径凿阶,掘龛修寺,用心良苦。十余龛的窟口皆为悬空式檐阁,龛内除塑有西文诸佛外,还有一尊令人思考的男女合抱之塑像。“赤岗凤楼”的主体系指此而言。

椐说这尊像原是木乃伊,后遭劫而改塑为泥像。其中包含一个中国女子和一个外国男子的动人故事:在那距今遥远的年代,尼泊尔王子潘唐娃欲觅地修行,行前求其师开示,师曰:“红山白土头,黄河向西流,眼前珊瑚树,尔当此处留。”潘唐娃不辞千辛万苦,跨越万水千山,终于找到如师所言的罗家洞坐禅修练,免不了要经常下山化缘。太极村农夫罗荣见其苦心遂受感动,便嘱其女罗金环每日为潘唐娃送饭。天长日久,两人感情遂笃。后来潘唐娃修成正果,遂度金环成道,一同坐化洞中。

明朝中叶,四方百姓遂于兹凿龛建寺。因其地形奇特,风光绮丽,故事动人,遂为人们所青睐。当人们从山下仰望千仞赤壁上的悬空佛寺,再从高耸的绝壁上俯视西流的黄河和太极图形的小川、大川、罗川等村镇时,觉得这是一篇韵味无穷的艺术。晚清永靖诗人罗锦山出于对故土的热爱,将此景分解为案山耸翠、肉身古佛、黄河倒流、月川红树、峡口古渡、狮象把门、天马倚峰等八景,并各赋诗一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悬 壶 点 漏

——河州大八景之六

和政古称宁河,历史悠久,风光美丽,景点颇多,是临夏州的一处旅游胜地。和政县城依山傍水,山上山下处处流泉,故有“河州泉城”之美誉。其中,滴珠山之泉名闻遐迩。

滴珠山位于县城东北角,是一座石灰岩形成的小山。山顶一泓清泉从悬崖泻下,形成山头瀑布;瀑布泻下,形成“明镜池”;尔后又渗入石灰岩,滴落名为“桃池”的小石潭。潭边有一大石悬垂,形似茶壶,泉水从其缝罅中滴落入池,水声叮咚作响,犹如珠滴玉盘。故山以泉名,曰:“滴珠山”。明初大学士解缙被贬河州后曾游此山,留下一首著名七绝“宁河城头百丈涌,泻下通明五色虹;若到关头应驻马,下瓢一饮醉春风”。从解缙的诗中可推想明初的滴珠山泉水旺盛,水势壮观,水质纯净清冽,诱人下马一饮,好似醉沐春风。

千百年来,被国人多称瘠薄荒凉之地的西北高原,有这样一处山上有泉、泉化瀑布、水落石出、潭溪涓涓、绿树浓荫、芳草遍地的胜景,不能不令人垂涎和青睐。明朝的解缙、刘宪、鲍龙,清代的梅仙、吴镇,民国的邓隆、丁俊、张建等许多人都在此留下了华章。

明清时代的滴珠山亭阁廊榭遍布,碑联匾牌众多,然而皆因天灾人祸毁坏殆尽。八十年代初期吹来的春风给滴珠山带来了福音,和政县将它辟为公园,逐渐修复池潭亭榭、辟筑山径、增添盆景、设置水泥桌凳,并新建了长廊游阁,形成一处景色宜人的游憩乐园。

滴珠山的题刻和楹联在临夏园林中首屈一指,如解缙题写的“悬壶点漏”,张慎微题的“独爱长清”,李永瑞题的“滴珠胜景”和一幅长联“空谷传清音登临浏览满川烟树锁边城;宁河称胜景徘徊欣喜万点明珠漏翠岩”。前和政县委书记郭栋也留下了永恒纪念的手笔:“悬壶点漏滴滴明珠迎游客;飞瀑直泻瓢瓢玉液醉春风”。

泄 湖 春 涨

——河州大八景之七

泄湖峡,位于河州城东北十五公里处,大夏河在此冲出峡中,奔向刘家峡水库。嘉靖本《河州志》载:“禹未疏凿时,河州即湖也。即凿导水入黄河”、“两崖石凿禹迹犹存”。

河州城川四面环山,千溪汇流,距今数万年前,积水成湖,一片泽国,看看今日北塬山头坡面断层,再考察泄湖峡泄水冲刷之痕和考古学家对枹罕川古生物化石的鉴定,当知《河州志》此说不虚,河州人的远古祖先以山上打猎、湖中捕鱼为生,北塬上的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即是明证。可以想见,当时如遇暴雨久雨,湖水必定泛滥成灾,那么大禹凿峡泄水,将“河州湖”变为平川沃野的传说是颇有道理的。峡中岩石上有象形文字,又有峋嵝文石碑,字均不可辨认,相传为禹篆。

泄湖峡长二华里许,极深且狭,野狐可一跃而过,故又称“野狐峡”,峡中石壁林立,峡底河水如箭激射,水流湍急。从泄湖桥附近俯视峡中,只见石壁直贯到底,急流奔涌,水声雷鸣,在初春解冻和秋日河水暴涨时水势尤为壮观,世上绝大多数峡谷都是需要人们行立在峡底或峡腰仰观或平视眺望的,而泄湖峡掘石穿地而行,人们只能站立在峡顶上俯视鸟瞰峡壁和流水。由于这种奇特景象和传说为禹迹,历代都有文字记载和歌咏。本邑近代著名学者邓德舆赋有古风长诗《游泄湖峡歌》,当代临夏文坛泰斗张思温先生也赋有四十句之长的《泄湖峡观涛歌》,诗中写道:“出郊十里九眼泉,万山收束成峡口。丹崖若劈仑石裂,水波汹涌直下切。巨石当涛小龙门,大浪三跌滚飞雪。”

松 岩 叠 翠

——河州大八景之八

和政县东南角小峡,是临夏州的一处风景区,而位于小峡北口的松鸣岩则不只是风光独秀的旅游景点,而且是甘肃省著名的花儿会场。

松鸣岩的主体是鸡冠山、南无台、玉皇峰、西方顶四峰,四峰连体突兀,犹如笔架,故又称笔架山。山峰拔地而起,耸入碧空。佛、道寺宇建于高耸的悬崖峭壁之上,故按佛教习惯,史称“须弥崖”。至今四方农民仍如此称呼,此处群山叠翠,松涛和鸣,后人又称其为“松鸣岩”。“松鸣岩”与俗称的“须弥岩”有谐音之妙,字眼又有美感,故此名得以广泛传播。松鸣岩山峰及其峡谷有云杉、冷杉、马尾松等高大乔木覆盖,四季苍翠,夏季尤盛,故此景又名“须弥翠色”。

松鸣岩四峰北邻独岗峰,南连群山而至河州二十四关之一的陡石关;对面屹立着林木茂盛的拜殿山;背后山坡面西,坡度平缓,茂密的松林中间有桦、柳等乔木和灌木,俗称“后松鸣岩”。发源于太子山的小峡溪水蜿蜒于松鸣岩的正面峡谷中,溪旁灌木丛生,山花烂漫,溪水在树丛中潺潺而流,清澈见底。这清清碧流与苍翠的山峰和树木花草构成一幅幅美妙的中国画,将“松岩叠翠”分解成许多小景点。

关于松鸣岩景色历来诗文甚多,无法一一评价,这里只录一首祁梅仙的七律以飨读者:“松鸣佳景出尘埃,一度登临一快哉;石磴疑从云际上,天桥横向画中排;林藏虎豹深山古,路接羌戎绝径开;我亦龙华游盛会,牡丹听罢独徘徊。”关于松鸣岩龙华会来历的许多故事传奇动人,象牡丹仙子、金萧玉女、白兔显灵等故事向来脍炙人口。

松鸣岩的山峻、林密、水清、景美,不仅受修佛论道者和隐逸者所钟爱,而且仕农工商各族各界都喜爱。河州北乡扎木池诗人祁奎元爱其秀美而携眷移居,每日赏景吟诗,终成一部《梅仙诗集》,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象“八千游女唱牡丹”这样的千古名句,一九九三年甘肃省将松鸣岩林区辟为国家森林公园。